杜之外由二十世紀七十年末開始追尋藝術,當時香港畫壇仍盛行現代水墨畫,他感到中國南宗山水畫的價值與精神曾在現代水墨畫裏被再度重估與發揮,但北宗山水畫的價值與精神則似乎被忽略,於是他便嘗試以噴漆的技巧來再次顯現中國北宗山水畫的風貌,自經此次嘗試後,杜之外感到在香港寫山水畫極其量只能將古畫加以剪裁,或將部份畫面放大或縮小而已,因為名山大川皆不在香港,又那裏能有山氣淋漓,氣勢磅礡的神韻以供投入呢!
由此,杜之外不期然地感到在香港追尋藝術的困境,因為傳統與現代都不曾在香港誕生,追尋者在摸索時未能有任何的憑藉。在一九七六年,他將這顆情懷表現在一組名為《雲裏雲外》的畫作裏。風平浪靜時,雲霧稀渺時,追尋者會視野清晰,較易尋找自我;風起雲湧時,層雲掩蓋之際,追尋者會視野模糊,迷失自我。
自《雲裏雲外》後,杜之外感到自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藝術家不免有時奔向前衛藝術的行列,有時又踏上回歸傳統的道路,也許這正顯示傳統與現代的取捨仍成為中國藝術家感到困惑的問題,以及藝術家藉此來尋覓短暫的棲息之所,習暖的家園吧!杜之外在1977將這顆情懷表現在一組名為《何處是吾家》的畫作中。1978年的組畫《雲渺渺.海茫茫》則是探討及懷疑揚名異域的中國藝術家對中國現代藝術的貢獻與影響,以及由外國藝術人來衡量中國藝術是否適當的問題。
1977-79年杜之外就讀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在就學期間,他徘徊在中、西文化的抉擇與取捨的道路,也思考文化認同與文化身份的問題。他閱讀了大量藝術與文學的書籍,特別是中、西藝術理論、台灣現代藝術與文學、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兩年的學習與思考,他明白到自我與定位到文化認同。他肯定自我是東方人,活在東方,就應為未來的東方努力。
1982年他完成了《蓮的聯想》系列作品,表達一個現代中國人的情懷。他在作品裏渾融了中國的玄學思維、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現代文人的情懷及西方藝術元素。1984年以手繪佛像與三十二塊鏡片組成《靜觀自在》裝置藝術作品,渾融多元的文化來在表達中國文化與情懷。杜之外也自此開始從哲學去尋找他的藝術路向。
1986-89年,他入讀香港佛教能仁書院,研習藝術與哲學,經過三年的學習與研究,他凝聚了他的文化觀―從中國文化的整體性來發展個人的藝術,禪宗、現象學與空的思想也成就他的人生觀與藝術觀。
1984-88年在香港推展藝術評論,創辦評論兩岸三地藝術發展的視藝刊物《熔爐通訊》,並擔任編輯及發展刊物為海內外中國藝術家交流的園地。
1988年投入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結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美國華人藝術家推展「藝術中國」的意念,為中國當代藝術探索新路徑。
1989年結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美國華人藝術家組成「藝術行動」,先後在海內外舉行展覽、講座、座談會及論壇推展中國當代藝術及「藝術中國」的意念。
1995年在香港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學術會議,探討廿一世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及「藝術中國」的意念及推行。多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澳洲、加拿大、歐洲及香港的著名學者應邀在會議中發表論文。
杜之外先後在中國、香港、台灣、澳門、星加坡、加拿大及澳洲等地展出作品,作品為上海美術館、香港法國文化協會、澳門市政廳、澳洲悉尼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亞洲中心、加拿大中華文化中心等機構及私人收藏。
杜之外
孔長安
鄭勝天
Bruce Parsons
傳略
出版藝術雜誌
策劃學術會議
創辦藝術行動
© 2008-2019 Jiwye To, All Rights Reserved.